他英年出家潜心修佛,
以“弘一法师”名冠天下。
他是李叔同。1880年10月23日,李叔同于天津市出生,学名文涛。
一出生便是身世显赫的富二代,祖上当过大官不说,他父亲当时是天津地区排名前三的巨富。
李叔同也的确像大多富二代一样风流多情。
他17岁还在家乡天津时就每天晚上逛戏院狂追当时津门第一花旦杨翠喜
大抵年少时的爱情都像烟花般绚丽,却也转瞬即逝
命运总爱开玩笑,杨翠喜后来无奈嫁作商人妇,一段青涩美好的爱恋从此烟消云散。
18岁时,母亲为他做主,迎娶商户之女。
只是仅凭父母之命的婚姻怎会幸福,苦闷的李叔同把自己扎进艺术的海洋里。
恰逢国家遭难,年轻气盛的李叔同参加维新变法,一腔热血的他还刻下一枚"南海康君是吾师"的印章以表心意。
李叔同书法篆刻造诣颇深
历史验证了这场变法的惨败,李叔同仓皇下奉母携眷逃往上海。
上海灯红酒绿,无处发泄的李叔同沉迷于柳巷花间,交友宴饮,赌书泼墨,挥金如土的他还在上海滩粉墨登场,表演京剧。
戏里演绎悲欢离合,戏外感受凡尘俗世的荒唐、绚烂与黯败,在一副寄情声色的皮囊下暗藏着一颗寻找归宿的灵魂。
凭借着诗书的才华,弱冠之年的李叔同,很快成为上海滩上的名流。他风流不羁,与艺伎坤伶亦成为红颜知己,时称“天涯五友”。
就在这年少意气,滚滚红尘路上彷徨迷茫时,25岁的李叔同又遭遇变故:
年仅46岁的生母辞世。
匆匆把母亲送回故居安葬,一向大胆的他不顾世俗眼光在四百多来宾面前自弹钢琴,省掉一切繁文缛节,引起轰动。
李叔同自画像
理想失意,生母离世,反思过去种种轻颓之举悔恨不已,他只身一人,远赴日本。
一去就是六年。
在日本,他考进了东京美术学院,学习西洋油画与剧本创作,将满腔的悲愤和一身的才情,埋藏在沉默的丹青与跳动的音符之间。
本就天资聪颖,加上后天严格自律,李叔同艺术造诣颇深,名气渐长的他还吸引报纸采访。
他已无暇顾及其他,因为他正忙着排练《茶花女》,而他扮演的正是女主角茶花女。
不出意料,李叔同又火了,因为不落窠臼的男扮女装,因为惊为天人的演艺天分。
那时,李叔同等同于火的代名词,但对这个桀骜的天才大家敬之亦远之,唯独一位日本女子走进他心里。
两人因为绘画相识,不久结发为夫妻
1911年4月,李叔同学成携妻回国。
阔别祖国的六年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迷茫了三十年,李叔同找到了自己用武之地,他任教于直隶高等工业学堂,投身教育事业。
浮华几十载,李叔同对人生有了新的见识。
李叔同画作
他本精通文墨,各种艺术学科,更深知美育的重要性。
每次提前备好板书,耐心而温和的教导学生。如今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当初是个调皮小孩,当年差点被退学。
但李叔同站了出来,力挺学生,夸奖丰子恺天资无限,是个可育的苗子。
丰子恺
他不但带学生领略艺术的美妙,还贴心地帮他们解决生活的困难。学生刘质平想去日本留学,经济拮据就是李叔同解囊相助。
教书育人,也许可以换来内心的平和,但身世沉浮,朋友一个个远离,深感世事空幻无常却又无能为力,他含泪写下《送别》。
丰子恺手抄曲谱
寂寥惆怅,深远绵长,这正是他的心境,孤寂的他性情变得越发孤僻,常常一个人掩门伏案,自顾写诗作画,或学习佛经,渐有所悟。
1916年,夏丏尊躲到凉亭里吃茶,一句"像我们这种人,出家当和尚倒是挺好的"彻底击中李叔同。
1918年的春天,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,寻遍了杭州的庙宇
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的丈夫。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
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,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
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,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,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在这里落发为僧,皈依佛门。
皈依佛门的李叔同不再为红尘所扰,一心研究佛法,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,唯有弘一
他修的是最难修的南山律。此派别修法早就失传,是弘一又挖掘整理后才又重新发扬。故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。
遁入空门,外物于他于浮云,但不变的是那悲天悯人的情怀。
伴随一盏青灯,弘一法师编绘出《护生画集》,劝人们从善、戒杀、爱惜生命。
徐悲鸿一次去探望弘一法师,突然发现枯死的树枝竟然发出了新芽。
他看到这样神奇景象忙对弘一法师说:
枯树发芽,必定是高僧在此修行,感动了此树,让它起死回生。
弘一法师听了说:
不是的,是我每天为它浇水,它才慢慢活起来的。
1942年10月13日晚,弘一法师走完了他似传奇般的一生。告别人世。
如此传奇的一生,可以说是经历了普通几辈子才能经历的事,要不然我想他晚年也不会选择遁入空门
正如两位名人对他的评价一样:
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,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,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。——林语堂
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,我从来不是的,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,我是如此地谦卑。——张爱玲
全部评论
投诉